中国制药网-专业的制药网,制药产品,制药设备,制药器材,原料药机械,制剂机械,检测设备,制药用水设备,制药包装机械,粉碎机械网络平台   | 专题首页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12月6日,屠呦呦参加诺贝尔奖获者首场媒体见面会。在会上,屠呦呦表示,中国的传统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挖掘并不断加以提高。她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解释说,中医药领域里有很多传统处方,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但药典里对一些草药的科属和品种并没有很详细的记载,寻找到抗疟的有效成分当年确实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并在提取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她表示,疟疾是一种很容易泛滥成灾的疾病,疟疾治疗目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她现在最为关注的是病菌的耐药性问题。她呼吁,世界各国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去用药,防止或延缓出现耐青蒿素现象。[详情]

 
 
 
 
 

   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的屠呦呦,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对疟疾原虫100%的抑制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了一条道路。

“三无”科学家创多项纪录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详情] 

 

-------------------------------------------------------- 

中医为世界带来青蒿素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抗药性,严重影响到治疗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屠呦呦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详情]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 。

 

 

  1972年,从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后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青蒿素的研究越发成熟,并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如“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一类新药证书、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的双氢青蒿素还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和中国发明专利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并且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拉斯克的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医学奖正是对她社会贡献的认可。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举世瞩目。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了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冷链 
 
 
 
 
 
 
     
青蒿素的获奖证明中医药文献引导现代科学研究室是可行的,传统中医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库 
中医药的挖掘价值并不只是局限于中草药,中医药有着一个庞大的体系,蕴含着前人的无限智慧 
 
传统中医精华与糟粕并存,并非捡起来就能用,严格的筛查和改进对中医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有益的 
     
     
     
把科学技术发展归结于科学理论,和把中医发展归结于中医理论,夸奖之或贬低之,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两者都是侮辱 
 
实践和辩证才是中医发展历史的根本动力。发展中医,需要在尊重中医的前提下,使之更多地学习现代医学的科学与技术 
     
     
     
     
看不起中医或把中医说得太好都是错误的,对中医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批判地接受这份遗产,把一切积极因素保存和发扬光大 
发明青蒿素前提是尊重中医。尊重传统中医与西医医理和传承等方面的区别,不削足适履 
中医的现代化,最终是要在中医自身的医学实践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研究和提高 
 

Copyright 2016 zy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0571-87759679 87759936     媒体合作热线:0571-89719776
中国制药网 - 制药机械行业权威网络宣传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