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 。 |
|
|
1972年,从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后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
|
|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青蒿素的研究越发成熟,并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如“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一类新药证书、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的双氢青蒿素还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和中国发明专利 |
|
|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并且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拉斯克的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医学奖正是对她社会贡献的认可。 |
|
|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举世瞩目。她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了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
|